社会发展迅速,我们在不断的进步生活水平也不断的在提高,衣食住行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出行方面也是,汽车逐步增加,现如今几乎每一家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辆汽车,似乎已经成为身份的另一种象征,甚至有些人还买了非常奢侈的高档车,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汽车,如果长时间驾驶,并且没有做好防范措施的话,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就是这个车里面的空气味道是非常难闻的,只要人一坐进去就会感觉到一股异味,另外外界环境污染严重,在车内PM2.5浓度也是严重超标的,不止严重影响了我们的驾车体验,时间长了之后,对于人的健康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为了迎合市场,各大汽车厂商相继在汽车上加入空气净化系统或搭载车载净化器,以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的用车舒适感。而净化系统主要包含检测+净化两个过程。检测过程一般通过搭载异味传感器和PM2.5传感器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净化过程一般包含内循环换气、滤网过滤、负离子等手段实现。
在此,工采网小编根据一些客户的反馈,重点介绍有关车载净化系统传感器方案情况以及相关知识。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是异味和PM2.5污染。
一、汽车异味污染源以及常用的传感器
发霉味:这可能是车内空调系统长时间没有清洗而导致的蒸发器和风道里产生了细菌,细菌霉变带来的异味。
汽油味:汽油净化碳罐橡胶管路老化;汽油管接口出现渗漏,需紧固/修理;拆装汽油泵之后密封性能变差。汽车油加太满,也可能造成车内汽油味大。
新车打开车门就会闻到一股比较比较强烈的塑料和胶皮味道,在车里坐久了更有甚者有使乘客发生呕吐或晕厥的现象发生。主要来源于内饰,包括了仪表盘、车门、座椅一系列塑料件和皮革的包覆件。对于刚生产几个月的塑料件都有一股淡淡的味道,并由化学性质的稳定程度决定。
另外,对包覆件来说,塑料骨架和皮革之间由胶水粘合,胶水本身成分里含有苯化物和玻璃尿酸等一系列刺激性气味,而这种味道与新车的异味又比较相符。这些物品经过暴晒后都会散发出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针对车内异味检测,目前市场上通常都是采用figaro的空气质量传感器TGS2600。
1、空气质量传感器/VOC传感器TGS2600描述:
敏感素子由集成的加热器以及在氧化铝基板上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如果空气中存在对象检测气体,该气体的浓度越高传感器的电导率也会越高。仅用简单的电路,就可以将电导率的变化转换成与该气体浓度相对应的信号输出。
空气质量传感器TGS2600是日本进口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对极其微弱的空气污染气体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侧重于香烟烟气)。像香烟烟雾中存在的氢气或一氧化碳,此空气质量传感器可检测到几个ppm的氢气。TGS2600由于实现了小型化,加热器电流仅需42mA,外壳采用标准的TO-5金属封装。
2、空气质量传感器/VOC传感器TGS2600特点:
* 低功耗
* 对污染空气有高灵敏度
* 使用寿命长、成本低
* 应用电路简单
* 体积小
3、空气质量传感器/VOC传感器TGS2600应用:
空气清新机控制、通风控制、 空气质量监测
4、空气质量传感器/VOC传感器TGS2600灵敏度特性:
下图所示为典型的灵敏度特性曲线,均在我公司的标准试验条件下(参见背面)测出。
纵坐标表示传感器电阻比 Rs/Ro, Rs与Ro的定义如下:
Rs = 各种浓度气体中的传感器电阻值
Ro = 清洁空气中的传感器电阻值
二、车内PM2.5检测以及常用的传感器
大部分异味可以闻的出来,但是空气中的颗粒物污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净化系统一般都会装上PM2.5传感器,这样才能更好检测出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体。在此工采网小编强力推荐韩国三莹的PM2.5传感器GPSM,该产品蕴含了 SAMYOUNG 公司 20 多年的粒子传感器知识与技术的 研发的高精度低成本PM2.5专用传感器。它能够识别 0.3um 的细颗粒,可输出PM2.5/PM1.0的浓度测量值,非计算值,准确度高。和传统红外PM2.5传感器测量精度更高,和激光相比,精度差异不大,但价格更低。
1、主要特性
- 检测颗粒大小:≥0.3µm
- 理想的准确 PM2.5μg 显示
- 细分段电平控制
- 增强的均匀性
- 易于更换现有的传感器
2、规格参数
- 颗粒大小范围:0.3µm~5.0µm
- 输出信号:PWM,UART
- 有效量程:0~500µg/㎡
- 测量精度:±25%@100~500µg/㎡
- ±25µg@10-100µg
- 采样间隔:1s
- 工作温度:-10~65℃
- 电流消耗:<85mA
- 外形尺寸:60×45×18mm(W×H×D)
- 重量 :25g
汽车空气净化系统搭载空气质量传感器和PM2.5传感器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一大趋势。一旦检测到车内空气质量差或PM2.5浓度过高,车载净化系统将自动开启,进行车内空气净化,时刻保持车内空气清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传感器应用_仪表仪器应用_电子元器件产品 – 工采资讯 http://news.isweek.cn/1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