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时,雄心勃勃的惠普曾经做了这样一个项目地球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for the Earth,CeNSE),想要给地球做一个全面的体检系统。这样雄心勃勃的愿景背后,就是一个十亿级传感器的梦想。
智能硬件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智能手机带来的传感器廉价普及的红利。Nest 热卖背后是温湿度、红外传感器的廉价,Jawbone 、Misfit 兴起 背后是 重力传感器的普及,受资本青睐的无人机也是在陀螺仪、电子罗盘、GPS 传感器成熟后崛起的。每一种传感器的背后,都有可能是一个新的行业、新的机会。
前几天做《手环、插座之后,小米要洗牌的下一个市场是什么?》 报道时,知情人士就提到了传感器就是影响空气净化器的关键之一。准确的数据,才是智能的基础。不过,现在大多数的空气监测器和空气净化器,为了降低成本, 采用的都是夏普或神荣的粉尘传感器,只能提供区间数值颗粒物浓度,再通过算法来估算 PM2.5 的数值。这样的智能怎么看都觉得“不科学”。近有做空气净化器的创业者推荐了攀藤科技,他们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也和攀藤科技的创始人周志斌聊了下。
攀藤告诉36氪,目前市场上工业级别的采用激光粒子计数工作原理的PM2.5传感器中,他们是能兼顾准确性、一致性、量产的厂商。这方面的优势主要是通过硬件与软件算法结合实现的。(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攀藤表示暂 时没有办法公布更详细的原理)。除了测 PM2.5 的传感器,攀藤还会量产推出甲醛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
那像攀藤这样的 PM2.5 传感器又会怎样改变这个行业呢?现在空气监测类和净化类的产品售价差别还挺大,以监测类产品为例,这其中的差别往往就在传感器。墨迹的空气果之所以卖到 999 元,其中的 PM2.5 传感器价格的对外报价是 400 多元;海尔的甲醛测试仪售价 599 元,使用的甲醛传感器报价也要 200 多;大部分空气净化类产品使用的都是夏普的粉尘传感器,很难测出具体的数值,所谓的智能也就多多少少有些“伪智能”的味道了。
跟一个做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朋友聊天,他也谈了下自己的看法。像攀藤这样的模块厂商,优势往往会建立在销售和技术的支持能力上,而对于一家做 To B 的公司,这个能力还不足以形成长期的优势。另外,模块厂商算不上附加值很高的环节,毛利还比较有限。攀藤告诉36氪, 不少国内做空气类智能产品的厂商已经下了订单或者正在测试攀藤的传感器,接下来攀藤很有可能能积累大量的环境数据,或者用来做数据的挖掘或者开发成 API 接口对外开放。不过,有一点我还挺有疑问的,那就是占据了模块资源的优势,攀藤也有在考虑做 To C 的市场,反而有可能弱化他们在 To B 市场的优势。
PM2.5 传感器只是传感器世界里的沧海一粟,带给行业的肯定也不仅仅是空气监测类产品的价格下调、产品普及。以国内为例,雾霾天气严重,PM2.5 威胁人体健康,虽是不争的事实,但大部分普通人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个原因就是意识不到这其中的严重性。当怵目惊心的数字可以呈现在用户眼前时,带来 的震撼和关注肯定是巨大的。此前有报道称,芝加哥市将在今年夏天实验性部署约 50 个“路灯传感器”,用于采集公共部门所需的多种数据,空气类传感器只是打开了“智慧城市”中的一个小窗口,而像 CeNSE 这样的项目则是智慧地球的必经之路。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被传感器覆盖的世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将会搜集地球上的各种数据,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这个世界处处可以被量化、实时可以被感知。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再次被改变,就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样再次带来商业模式的巨变。也许,未来每一个移动传感器背后都是一个数以百亿的产业。
那传感器的机会在哪里?我觉得传感器重要的载体也许不仅仅是这些智能硬件,性价比已经拼到高原期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端设备则很有可能借助于传感器重新焕发生机。移动终端上每增加一个传感器,都很有可能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大市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传感器应用_仪表仪器应用_电子元器件产品 – 工采资讯 http://news.isweek.cn/591.html